
2025年10月23日,在VOGUE时尚盛典的合影中,定格的那一刻比起红毯上耀眼的高级珠宝,更让人注意到的是人群中那微妙的紧张氛围。
主编刘冲稳坐中央,红毯压轴的刘亦菲与开场嘉宾杨幂分别站在两侧,形成了大家都认可的核心三角区域。不过所有的镜头余光最终都集中在刘亦菲右侧的钟楚曦身上——她的身边分别是周冬雨、马思纯和张小斐这几位拿奖拿到手软的实力派,左边则紧邻刘亦菲、古力娜扎等颜值顶尖的代表。这位网友戏称为“左右逢源却格格不入”的位置,瞬间引发了热议。
引发争议的根源,正是几段现场直拍中满是罗生门味道的片段。视频里可以看到,刘亦菲刚走进会场的时候,钟楚曦和娜扎都用侧身躲避的动作,但当主编刘冲带着杨幂补位,组成所谓的核心三角时,场面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。
娜扎主动伸手拉着杨幂调整位置,和一旁钟楚曦那一脸淡定、静止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结果被不少网友调侃成“石墩子站位”。
更添戏剧性的细节是,刘冲在调度时不小心踩到了钟楚曦的裙摆,这一幕被剪辑放大,变成了“裙摆占地”或者“故意挡路”的说法。
不过,真相很快就浮出水面了。有完整的视频角度显示,拍照前钟楚曦确实曾用手示意刘亦菲靠中间,只是这一幕传播得远没有“未避让”的片段多,效果差了十倍左右。这个信息差正好验证了娱乐圈里争议传播的那个规律:冲突的细节永远比澄清的内容更具冲击力。就像2017年芭莎慈善夜那次“抢C位”的闹剧,从不同角度拍出来的镜头,完全可以制造出两种天壤之别的故事。
一、双重标准的博弈:影视圈与时尚圈的规则对冲
很显然,公众的愤怒本质上就是“排资论辈”思想遭遇了时尚圈规矩的猛烈冲击。
在大家心里,娱乐圈里的地位高低,通常都按照影视圈那套咖位体系来划分——这个由作品、奖项、国民好感度组成的四维模型,早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。
周冬雨的三金满贯、张小斐稳获金鸡奖杯、马思纯拿到金马奖项,这些可都是行业里被官方认可的“硬通货”;可钟楚曦虽然凭《不完美受害人》等剧拿下了“年度飞跃剧星”,但在传统观念里,没有拿到主流影后奖,就代表“资历还不够深”。
不过,VOGUE明显用另一套逻辑在布局秩序。这类时尚盛典可不等同于影视奖的延续,它的核心追求,主要是“美学表达”和“话题制造”的双重达成。
钟楚曦当天穿的1987年Nina Ricci古董高定,属于品牌archive里稀有的珍品。配上的牡丹发饰,刚好呼应了“百花齐放”的主题,这份与活动氛围的契合度,在主办方看来,比起奖杯来说,更加珍贵。
更令人注意的是,她的“红毯标志性角色”本身就带着流量光环——三亚盛典那次海妖造型,威尼斯电影节上的紫色深V裙,每次出现都能靠颜值引发热搜,这类造型的影响力,正是时尚媒体非常看重的资本。
类似的规则差别其实也不是个孤例。W盛典的座位安排图曾透露出这样的逻辑:刘诗诗虽然没有跻身大家普遍认可的“顶尖名单”,但因为她与国际品牌的高度契合和稀少的曝光方式,始终站在主编身边那核心位置上。
VOGUE二十周年封面一看就更直白地说明了个事:时尚资源的划分,越来越偏重于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合作的深度,而不是单纯看影视成绩。钟楚曦那站位的争议,实际上就是两种评价标准的碰撞:普通人用影视圈的尺度衡量时尚界的位置,结果当然会觉得“越界”了。
二、失控的调度:谁制造了修罗场?
把这次争议全归咎于钟楚曦的“野心”,其实就是忽略了主办方的责任了。这场活动的非核心区域没提前安排好位置,明面上说是“自由调整”,实际上就把艺人搞得进退两难,规则也变得模糊不清,搞得挺尴尬的。
主编刘冲在现场的指挥简直可以说是“灾难级别”了:先让娜扎换位置,接着又引入杨幂,组成了临时的三角关系,到了最后自己却退到旁边去。每一次调整都打乱了原本的平衡,却没有搭建起新的秩序。
这种搞调度乱得不像话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。早在2019年芭莎明星慈善夜时,就看到更搞笑的一幕:六十多位明星为了避嫌,集体拒绝站在中间,拍合影的位置硬是空出来一大片。从“争C位”变成了“躲C位”,折射出舆论压力对艺人表现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。
当年,章子怡和范冰冰为了争那个压轴的位置,暗中较劲,大家都觉得挺热闹的;可是现在,要是有人往前多站个半步,就可能被贴上“心机”的标签。钟楚曦这次“不避让”的表现被放大,很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旁边的比照:娜扎主动拉人,周冬雨则低调靠边,这些“高情商”的举动一对比,反倒显得她“突兀”了不少。
其实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主办方把“站位斗争”的风险转嫁到艺人身上。时尚秀要靠明星互动引发热议,但是规则却不够明晰,结果艺人常常得背负骂名。有业内人士说,这类活动的主位位置一般由编辑团队确定,而次要位置的安排比较模糊,实际上是为了留出“话题点”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钟楚曦不过是玩这场话题游戏时被推到前面的棋子罢了。
三、审美工业化:钟楚曦的时尚突围密码
令人惋惜的是,虽然争议不断,但其实很少有人在意钟楚曦在时尚资源积累上的逻辑。她的站位并非无缘无故,而是其团队审美工业化策略不可避免的结果。同大部分艺人“品牌喂养”式的妆发搭配不同,钟楚曦工作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体系,包含“艺人审美核心加团队执行”。从春晚礼服的手绘草图,到影视角色的穿搭档案,再到古董高定的挑选,以及配饰中加入的文化符号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严密规划。
在VOGUE盛典上,这套策略达到了巅峰。选择穿1987年的古董礼服,而不是最新的高定,实际上是一次精准的差异化竞争。当别的明星都在穿当季爆款时,古董礼服的稀有和历史感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。搭配的蒂芙尼老钻石和牡丹发饰,不但呼应了整体主题,还加强了“东方古典美学”这个个人标签,最终凭借#古典油画女郎#话题破亿的成绩,完成了有效的闭环。这种把审美变成流量的本领,正是时尚圈最看重的核心价值之一。
钟楚曦的突围,恰好反映了国内娱乐圈时尚话语权的转变。以前,资源主要集中在有国际知名度的明星身上,而近年来,红毯表现力逐渐变成新的突破口。她的例子表明,演员不一定非得靠影视奖项站稳脚跟,只要打造出独特的审美标签,也能在时尚圈闯出一片天。就像VOGUE的主编说的那样,她用东方骨相重新定义了高定标准,这一改写本身就让她在时尚界拥有了超越影视履历的合理位置。
四、规则撕裂:内娱生态的具象化隐喻
这场关于站位的风波早已超出了单纯谁该站哪里的问题,变成了内娱规则撕裂的一个具体比喻。影视圈一直相信“作品为王”,奖项才是衡量价值的最終标准;而时尚圈更看重“美学至上”,品牌资源和热度才算是入场券。
当这两个圈子的逻辑在同一场盛典碰面,难免会擦出火花。观众用影视圈的尺度来衡量钟楚曦,主办方则按照时尚圈的规矩安排站位,双方各有坚持,却都没留意到娱乐圈评分的多样性。
这些撕裂的现象,近年来愈发明显。2024年深圳盛典里的和谐站位,主要还是因为明星阵容的“圈层划分”比较清楚;反倒是2025年VOGUE盛典,汇聚了电影、时尚、流量等多个领域的明星,评价体系不同,冲突自然更激烈。这种矛盾也反映在VOGUE二十周年封面上:刘亦菲凭借国际影响力稳稳站在C位,杨幂因为时尚话语不占优势,被安排在边缘位置;赵丽颖则因为缺乏时尚资源没能出现,这每个位置背后,都藏着规则的角逐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舆论对待的标准总有两重天。曾经章子怡站在C位,被解读为大花气场,而现如今钟楚曦位置差不多,却被说成野心外露;刘诗诗凭借丰富的时尚资源稳坐核心,被称赞为隐形高配,但钟楚曦面临相似境遇时,却受到嘲讽。
这种不同看法的本质其实是对“咖位变动”的抵触——有些人总觉得,明星在公众心里就应该是个固定的位置,可没注意到,咖位本来就是不断变化、经过激烈争夺出来的。像周冬雨以前奖项没拿到手的时候,杨幂刚出道也曾有人质疑她“只会拍偶像剧”,谁不是从新人慢慢成长、逐步上升的呢?
五、结语 站位江湖里的规则进化
当大家还在争论钟楚曦“配不配”的时候,也许得先搞清楚一个基础事实:时尚盛典上的位置,从来都不等同于影视奖的排名,而是由商业价值、审美表达、品牌关系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。钟楚曦那套古董礼服,代表着时尚界的话语权;而影后手里的奖杯,是影视圈资历的一种象征,两个没有高低之分。
我觉得,这场争议的核心其实在于让人们转变观念,开始正视内地娱乐圈评价体系的多样性。演员的价值不能仅仅用“影后”那一项来衡量,像时尚品味、话题制造这些,也是行业里非常重要的表现。你觉得是不是这个意思?
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