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康熙皇帝有九个儿子,他们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,历史上称作“九子夺嫡”。在这场较量中,四阿哥爱新觉罗·胤禛脱颖而出,最终在康熙皇帝去世后登基,成为了雍正皇帝。
康熙皇帝有24个儿子,其中9个参与了争夺皇位。最终获胜的人可以成为皇帝,历史上称为“九子夺嫡”。这九个皇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、二阿哥胤礽、三阿哥胤祉、四阿哥胤禛、八阿哥胤禩、九阿哥胤禟、十阿哥胤?、十三阿哥胤祥、十四阿哥胤禵。胤禛成为雍正帝后,为了防止兄弟之间再发生争夺皇位的悲剧,实行了秘密建储制度,不再公开设立太子。
本文配有图片,详细介绍了九位阿哥的生平事迹。
长兄 爱新觉罗 胤褆
大阿哥爱新觉罗·胤祉(1672年3月12日—1734年11月25日),是清朝的宗室成员。他的乳名是保清,是康熙皇帝的长子,同时也是雍正帝的哥哥。他的母亲是惠妃乌拉那拉氏。胤祉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的正午时分,实际上他是家族中的第五子,但由于康熙帝前四个儿子都在幼年时去世,所以他是皇长子。雍正帝继位后,为了避免避讳,将他的名字改为允祉。
在1690年和1696年,他曾两次随军征讨厄鲁特蒙古的噶尔丹。1698年,他被封为直郡王。然而,在1708年十一月,因为诅咒太子胤礽,企图夺取太子之位,他被削去爵位并被囚禁。
他于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十一月初一去世,享年63岁。
第二位皇子 爱新觉罗 胤初
胤初,爱新觉罗氏,生于1674年6月6日,逝于1725年1月27日,是清朝的一位重要皇室成员,曾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。他的小名叫保成,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个儿子,母亲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。在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中,除去早年夭折的几位,胤初排行第二。
由于他的哥哥承祜早逝,胤礽在一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。胤礽从小聪明好学,文武双全,不仅熟悉各种经典和诗词,还擅长骑马射箭。长大后,他多次代理国政,成绩不错,赢得了朝廷内外的好评,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。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二月,康熙帝北征噶尔丹时,特地让胤礽代理国政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九月,胤礽陪同康熙南巡,因病留在德州。四十二年正月,再次陪同南巡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九月,胤礽因罪被关押在咸安宫,同年十二月被释放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三月,胤礽再次被立为皇太子。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十月,胤礽再次因罪被废黜,被关押在咸安宫。后来多次有人提议复立他为太子,但康熙始终没有同意。雍正帝继位后,胤礽的名字被改为“允礽”。雍正二年(1724年)十二月十四日(公历1725年1月27日),允礽被幽禁而死,享年五十一岁。后来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,葬于黄花山(今天津蓟州区)的理亲王园寝,谥号为密。
第三位皇子 爱新觉罗 胤祉
三阿哥爱新觉罗·胤祉,生于1677年3月23日,逝于1732年7月10日,是清朝的一位宗室成员和科学家。他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,雍正皇帝的同父异母兄长,母亲是荣妃马佳氏。
康熙十六年,即1677年,胤祉在北京的皇宫里出生了。在众多皇子中,胤祉无论是写文章、练书法,还是骑马射箭,都表现得非常出色,得到了康熙帝的喜爱。康熙三十一年,即1692年,胤祉陪康熙帝外出打猎时,曾与擅长骑射的康熙进行了一次较量,结果两人不分伯仲。康熙三十七年,即1698年,三月里胤祉被封为诚郡王。第二年九月,因为他在敏妃去世后百日内剃了头,被降为贝勒。
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因为胤祉和太子胤礽平时关系很好,康熙帝就很喜欢她。第二年,康熙帝在恢复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,还把胤祉封为和硕诚亲王。雍正继位后,把胤祉的名字改为允祉,因为他和废太子胤礽一直关系很好,就把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,让她为康熙守陵。胤祉私下里抱怨,还对怡亲王胤祥的死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哀悼。雍正帝知道后,把胤祉的爵位夺走,把她幽禁在景山的永安亭。
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(1732年7月10日),胤祉在景山的禁闭之所去世。到了乾隆二年(1737年)十二月,他被追谥为隐。
四阿哥、清世宗、爱新觉罗·胤禛
四阿哥,也就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·胤禛(1678年12月13日—1735年10月8日),他在1722年至1735年期间在位,年号为雍正。他曾经用过“破尘居士”和“圆明主人”这两个号。他是康熙帝的第四子,母亲是孝恭仁皇后(也就是德妃乌雅氏),出生在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宫。
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,胤禛被封为贝勒;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,他被封为雍亲王。在废黜太子胤礽之后,胤禛开始积极争取皇位。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十一月十三日,康熙帝在畅春园去世,胤禛继承了皇位,并在次年改年号为雍正。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。为了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,他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。他还废除了贱籍制度,实行了摊丁入亩,减轻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,促进了人口增长。此外,雍正还整顿了财政,实行了耗羡归公,建立了养廉银制度,并实行了官绅一体当差和纳粮。雍正元年(1723年),他出兵青海,次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。在政治上,雍正整顿了吏治,创立了密折制度来监督臣民,并设立了军机处以集中处理事务。他还改进了秘密立储制度,使皇位继承制度化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晚年皇子间的争斗。雍正皇帝勤于政务,自诩“以勤先天下”、“朝乾夕惕”。
雍正皇帝推行的社会改革对延续康乾盛世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他在1735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去世,享年58岁。他的庙号是世宗,谥号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,安葬在清西陵的泰陵,并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四个儿子弘历。
八 prince 爱新觉罗 胤禩
八阿哥爱新觉罗·胤祀(祀的另一种写法),是清朝的一位皇室成员,康熙帝的第八个儿子,雍正帝的同父异母弟弟,他的母亲是良妃卫氏。他出生于1681年,去世于1726年。
胤禩小时候是由胤禔的母亲惠妃抚养长大的,当时许多大臣都称赞他很有才华。胤禩从小就很受康熙皇帝的喜爱,17岁的时候就被封为贝勒,是当时被封爵的皇子中最年轻的。康熙皇帝还让他管理广善库、重建东岳庙,以及代理内务府总管等重要事务。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,胤禩和他的同党都跃跃欲试,想要争夺太子之位。但是,康熙皇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选继承人的行为非常反感,这让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。胤禩的个人威望和势力也因此受到重创,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,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后十年里,他依然没有停止对太子之位的争夺。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十一月十三日,康熙皇帝去世。胤禩原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禟能够继承皇位,但看到胤禛登基,他如同被五雷轰顶,虽然心中不甘,却也无可奈何。雍正皇帝上位后,将胤禩改名为允禩。为了稳定人心,雍正先封他为和硕廉亲王,让他负责工部事务,并兼任理藩院尚书。到了雍正四年(1726年),雍正皇帝的权力已经稳固,便开始找各种借口削夺允禩的爵位,还将他圈禁起来,改名为“阿其那”,还把他的儿子弘旺改名为“菩萨保”。
雍正四年,也就是1726年的九月,这位人物去世了,享年45岁。到了乾隆四十三年,也就是1778年,乾隆皇帝认为胤禩并没有犯下叛逆的罪行,于是下诏恢复了他的原名胤禩,重新承认了他的宗室身份,并将他列入了宗室族谱中。
胤禟,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,排行第九。
九阿哥爱新觉罗·胤禟,后来改名为允禟,生于1683年10月17日,逝于1726年9月22日。他是康熙帝的第九个儿子,雍正帝的同父异母弟弟,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。他属于八阿哥的阵营。
在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的三月,胤禟被封为固山贝子,并加入了正蓝旗。从小,他就喜欢学习和阅读,聪明伶俐,喜欢发明创造,曾经亲手设计过战车的样式,并且还是首位尝试用拉丁字母拼写满文的人。胤禟非常热爱外国文化和西方科学,自学了几门外语,并且与当时来华的传教士关系密切。他善于结交朋友,为人慷慨大方,重情重义。由于他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支持者,雍正对他的态度非常忌恨。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十一月,康熙皇帝去世,临终前指定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。从此,胤禟的命运开始陷入困境。
雍正元年(1723年),奉命去西宁驻守。雍正三年(1725年)七月,他的爵位被取消了。雍正四年(1726年)初,他被剥夺了黄带子,失去了宗籍。同年八月,他被定罪二十八条,送往保定,并被戴上镣铐,暂时交给直隶总督李绂看管,改名为塞思黑。胤禟在狱中受尽折磨而死,也有人说是被毒死的。他享年四十三岁。乾隆年间,他的原名和宗籍才得以恢复。
第十位阿哥,名叫爱新觉罗·胤?这位皇子的故事充满了宫廷的复杂与神秘。
十阿哥爱新觉罗胤?,生于1683年11月28日,卒于1741年10月18日,是清朝的一位皇室成员,康熙皇帝的第十个儿子。他的母亲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,她是太师果毅公遏必隆的女儿。
在1709年的三月,他被封为敦郡王。由于与胤禩关系密切,1724年的四月,雍正帝将他圈禁并剥夺了他的爵位。直到1737年,乾隆帝才将他释放,并赐予辅国公的职位。1741年的九月初九,他在子时去世,享年59岁。他的葬礼按照固山贝子的规格举行。
十三阿哥,姓爱新觉罗,名胤祥。
8、十三阿哥爱新觉罗·胤祥(1686年11月16日-1730年6月18日),清朝圣祖康熙帝的第十三个儿子,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。
康熙六十一年,也就是1722年,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。他的哥哥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,并且担任了议政大臣,处理国家的重要事务。雍正元年,即1723年,胤祥被任命为户部总理。从那时候起,他全力帮助胤禛治理国家,胤禛也非常信任他。雍正三年,即1725年,胤祥负责管理京畿地区的水利和农田事务。雍正七年,即1729年,因为准噶尔部侵扰边疆,胤祥被派去处理西北两路军务,并被授予了协赞功待诏的头衔,他的仪仗队伍也因此增加了。
胤祥在雍正朝的表现非常好,因此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许可,成为铁帽子王。清朝历史上第九位铁帽子王。雍正八年(1730年)五月初四(阳历6月18日)去世,享年44岁,被安葬在太庙,上谥号为“贤”,并赐有匾额“忠敬诚直勤慎廉明”放在谥号前。他把名字中的“允”字改回“胤”字,这是清朝历代臣子中唯一一次不避皇帝讳的情况。
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