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03年,索额图,被关进宗人府,20多天没吃饭,憋屈地送了命;而同朝的纳兰明珠,却在康熙羽翼下安度晚年,同样是重臣,为什么命运天壤之别?有人说这是帝王心机,有人说这就是权力的游戏。到底是明珠更懂生存,还是康熙心思更难测?清朝早期宫廷政治,有没有那么多“手心手背都是肉”的纠结?今天咱们就扒一扒——两大权臣如何在皇帝棋盘上厮杀,谁是“终极棋子”,谁不过是“炮灰”?文章最后有个问题,做个投票,你站哪边?
先撕开一个伤口:索额图和纳兰明珠,一个死得孤苦、一个被皇帝照顾,怎么看都不是偶然。党争、夺权、告密、翻案,清宫像电视剧一样热闹。朝堂上,索额图支持“稳”,纳兰明珠力推“改”,谁都不甘心做幕后的配角。有人觉得索额图倒霉是因为站错队,有人说纳兰明珠得宠是靠手段。康熙到底偏心谁?为什么一场三藩之乱后,纳兰明珠上位、索额图却渐渐凉了?故事里有多少“心机”?你觉得是天命,还是人心?先卖个关子,后面慢慢揭。
康熙小时候登基,宫里乱成一锅粥。鳌拜像是家里那横行的小霸王,这会儿纳兰明珠和索额图联手上门“收拾”,把大boss鳌拜拉下马。可风头一出,就有人开始争宠分蛋糕。三藩之乱,康熙想收权,索额图犹犹豫豫,纳兰明珠死心塌地帮忙。老百姓谁也不指望这些大人物真的为民做主,只想别再打仗、粮食别断,安生过日子。有人说明珠“见风使舵”,有人说索额图念旧情,其实都是为了自己那点官帽子和家业。在官场混,谁都不傻,大家都明白,今天是你,明天能不能轮到我,天晓得。
一度纳兰明珠日子好得像春风拂面,升职加薪、康熙赏识,家里风光。可世上哪有一直顺的官场?治黄河的时候,明珠推荐靳辅,靳辅干得像模像样,可跟于成龙一闹矛盾,明珠也跟着背锅。靳辅卷入私党案,明珠跟火候也烫了一身。反对声出来了,说明珠贪财欺上瞒下,把官场搅成了自家领地。高士奇、于成龙轮番揭他的短,搞得明珠进了牢房,人情冷暖,每个人都在算计。外头看着像没事,其实明珠家里早乱了套,昔日朋友都在看笑话,局势暗中卷起风暴,一切都快变天了。
就在大家觉得纳兰明珠铁定玩完,人生要灰飞烟灭的时候,他突然玩了一出“反间计”:主动用索额图的名义给自己使绊子。康熙一开始还觉得是明珠自作自受,可想了想,这家伙毕竟帮过自己不少忙,过去功劳不少,杀了他未必划算。于是康熙搞出“功过相抵”,让明珠免死、降职,又重新启用。这时候,索额图彻底坐不住了,被牵连得像一只待宰的羔羊。明珠表面失势,实际却又爬了起来。官场就是这么玄乎,昨天还在地上趴着,转眼又能坐在桌上吃肉,康熙还是要制衡,谁都不能一家独大,这是帝王的独门秘籍。
表面上风平浪静,纳兰明珠保住一条命,继续当官,可以前的春风得意全成了回忆,手头只剩粮食、守运河这些“无聊活”。权力斗争其实没完,背后还有更大的隐患。后来康熙直接用明珠制衡索额图,谁也得不到太大的自由。索额图家里彻底败光,儿子不是砍了头就是流放,家业被一扫而空。明珠家的风光也过眼云烟,虽然逃过一劫,但再也没能翻身。大家看着好像“各回各家”,实际上谁也没赢。官场像是打麻将,永远轮不到你胡牌。分歧越来越大,谁也不服谁,和解全是面子工程。所有人都怕有一天天算下头,收场的还是自己。
说句实话,这场大戏玩到正方吹明珠能干会做人,那也是在皇帝眼皮底下耍小聪明,最后还不是一地鸡毛?说明珠“有大才”,但只要皇帝不高兴,就是菜市场里卖不出去的烂白菜。索额图那么谨慎小心,还不是说杀就杀、说流放就流放。你要是觉得官场能靠“智慧”混到底,那就是妄想;都说康熙宽大仁厚,实际上对谁都一样狠,明珠“复出”不过是用来吓唬其他大臣,哪天觉得你碍事了马上翻脸。大家都喜欢说“政治靠实力”,可历史一笔笔记下来,聪明反被聪明误,人情冷暖,各自心知肚明。谁是真正的赢家?看着光鲜的,还不是帝王在背后拨弄棋子。明珠家族后来的风光,只能算是历史给的一点安慰奖。
照这样纳兰明珠是靠他自己的本事“死里逃生”,还是说只不过是康熙手里的备用棋子?要是没有康熙“功过相抵”,大家是不是会觉得官场公正、清白才是正道?有的人认为皇帝用权术掌控一切,不让权臣太得意,是确保江山稳固,也有人说这样让所有大臣都成了工具人、自保都难。你觉得,在职场或者身边生活里,是不是也是这样——能力再强,没有领导的信任,还是过得提心吊胆?抑或你觉得只要不作恶,总能保全自己?欢迎说说你的看法,到底是制度说了算,还是人心最重要?
配资公司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